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

【開悟就是與萬物親密】只有在永恆當下的親密中,我們才得以覺醒!


許多人誤解靈性修行的真意,
只是用來逃避存在的痛苦和困難;
許多人進入寺院、教堂和道場,
只為了尋求狂喜狀態與超凡經驗。
人們需要勇士的心來直接面對自己的生活,
包括各種苦痛和限制、快樂和可能性。
這種勇氣會將各個生活層面納入靈性修行之中,
那時靈性才能真正與生活整合。


一位日本的道元禪師說:「開悟就是與萬物親密。」
我們呼吸的空氣、吹過四周的風、行走其上的土地、
周遭的其他生命、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,
就是我們沉睡或覺醒的地方。
親密的能力建立在深入的尊重,
允許事物如實呈現自身、被人發現。
「開悟就是與萬物親密」這句話的真意就是在說愛;
開始靈性旅程時,我們會了解自己所做的-----
其實大部分是在尋找愛與被愛。
問自己這個問題:「我是否好好愛過?」
但愛是神秘的,它是我們能做的某種事嗎?


金山禪學中心經營一間安寧病房,有位老婦人住在裡面。
她生命的最後幾年無家可歸、流浪街頭,
當她住入病房、接受照顧時,
開始對周遭禪學環境的靈性生活感到好奇,
雖然已瀕臨死亡,但她仍決定練習覺醒和慈悲的教導。
一天早晨,安寧病房主任去看她,
她困惑地說:「我一直在想你們說的愛與放下,似乎非常重要,
但我不知道要先做哪一項,我應該放下,還是去愛呢? 」
兩者或許是同一件事。
愛是神秘的,我們不知道愛是什麼,但它出現時,我們會知道。
如果要尋找愛,就必須詢問哪裡可以找到愛,它就在此刻的此地。
過去的愛已是記憶,未來的愛只是幻想,
只有一個地方可以找到愛,找到親密和覺醒,就是現在。
當我們活在過去和未來的思緒中,
每件事都會顯得疏離、匆忙、不滿足。
唯一能讓我真正去愛一稞樹、天空、
孩子或情人的地方,就在此時此地。


艾蜜莉‧狄金生(Emily Dickinson)寫道:


「我們都疏離地思考狂喜,直到第一位朋友過世,
才發現他是我們飲入狂喜的杯子,但當時卻不知道。 」
只有在永恆當下的親密中,我們才能覺醒,
這種親密使我們彼此連結,
讓我們有歸屬感,在其中體驗到愛。
藉此,我們超越了孤立、緊縮、有限的自我感。
如果探究使我們不能親密、不能愛的原因,
就會發現原因總在於期待、希望、思想或幻想;
讓我們不能覺醒的也是同樣的期待。


覺醒並非遙不可及,而是近在眼前,
如佛教經典所說:「覺醒不是什麼新發現的事,
它一直存在。不需要尋找或追隨別人的勸告,
而是要學習傾聽此時此地自己內在的聲音,
你的身心都會變得清明,了解萬物合一。
不要因為這些教導很簡單,就懷疑其可能性。
如果不能在此地找到真理,還能在什麼地方找到呢? 」
佛教的覺醒開悟稱為解脫,意指心不會被捲入
貪婪、怨恨和無知的力量,而能自然閃耀光芒。
心不受這些力量束縛時,就有真正的親密與愛。
在萬物之間就有覺醒,愛能碰觸和容納萬物,
而自由和無畏能進入每一種領域。
所以,我們不需要脫離生活,
而是安住在生活的核心,就能與萬物親密。



作者:傑克.康菲爾德《踏上心靈幽徑》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